首頁 > 學校簡介 > 校園歷史
庇道歷史1985年初,一名社工有見一些失學兒童因年齡及學識未適合到社會謀生,終至被迫無所事事,容易學壞,於是,就決定開辦一所職業先修學校。在明愛的支持下,座落於提督馬路10號的庇道職業先修學校終於在1985年11月舉行開學禮。當時只有14名學生,分別就讀於中一及升中預備班。後來,學校得到政府及主教府支持擴充,但由於學生數目增長迅速,需要一間具規模之校舍。1987年9月再借用鄰座六號及八號兩間葡式住宅作為校舍。至1990年6月,獲嘉諾撒仁愛修女會慷慨借出高地烏街一百一十八號地段作為校址,又獲政府資助建校之部分經費,新校舍遂於1992年正式揭幕。
由於畢業學生升學取向日漸增多,校方應社會需求,1994年開始將原有的職業先修課程加以調整為一所文化課程學校,原有的職業先修課程學科改為興趣班型式,學生按自己興趣和喜好自由於課後選修。1995年正式更名為『澳門庇道學校』。同時亦加入澳門政府公共教育網,小學至初中三年級學生免交學費。 1997年,開辦夜間部及成人教育中心,為成年人補修普通文化中學課程,成人教育中心,提供興趣課程,供成人選修。 1998年9月,獲政府批出新口岸皇朝廣場百德大廈258-266號3樓作為小學部校舍之用,高地烏街校址則留作中學部使用。 2003年由於外籍勞工子女入學困難,特為外籍勞工子女開設英文中、小學部。 辦學宗旨
辦學理念1. 創校初期,引用社會工作學理念,實施輔導教學,以職業先修課程標準為本澳培養中等技術人材。前澳門明愛中心主任陸毅神父,高志慈修女,潘志明先生及澳門教育界資深人士謝華才先生,有鑑於澳門當時失學問題及青少年問題,在一九八九年後會日益明顯,失學青少年流浪街頭,對個人、對家庭以至整個社會將會帶來極大的影響;因此在一九八五年創立澳門明愛庇道職業先修學校,為失學青少年提供就學及職業先修課程。為澳門最先引用『社會工作學』輔導方式辦學的學校。
2. 一九九四年轉型為文化學校,引用多元智慧教學理念,以文化學校課程標準實施通識教育。推行跨學科『多元智慧教育』,集合語文、歷史、美術和課外活動,以『澳門漁業文化』為主題實施『多元智慧』教學,使學生在教學課題中學習『語文、肢體動覺、邏輯數學、人際交往、空間、音樂、內省』等七種智能。邀請澳門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張國祥博士為指導顧問。二零零一年五月卅日至六月六日期間,學員在澳門海事博物館舉辦大型展覽,主題為『造訪澳門漁業文化展覽』。3.一九九九年引入全納式教育理念,在傳統班級內接納失明、肢體傷殘學生,校長及兩位主任參加世界視障學會,加強有關理念,增聘特別點字輔導老師,購置盲人專用電腦,點字機等來輔失明和弱視學生學習普通中小學的文化課程。 3. 二零零三年,以提升學生個人素質為目標,推行終身學習全面教育理念。與澳門理工學院視覺藝學校合辦『展覽設計入門』、『室內設計入門』、『陶藝』、『海報設計』、『字體設計』、『漫畫』、『標誌設計』、『時裝設計入門』、『創意思維』等多個興趣課程。以提高學生個人藝術素質。並於二零零三年在澳門理工學院舉行大型結業成績展覽。與澳門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合辦『旅遊工作坊』。加強童軍訓練、引入國際青年獎勵計劃。 4. 嚴謹校訓:創校時即提出『忠-----堅定不移,貫徹真理。』、『誠-----確確實實,認真對待』、『勤-----努力不懈,廣求進步。』、『樸------表裏一致,不作偽裝。』作為校訓。入學資格本澳合法居民;與家長或監護人同住;入讀小學年齡不超過15歲,初中不超過18歲;夜校入學年齡由16歲或以上,經入學試合格,並通過招生委員會的審核。 |